环球今日报丨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5-05 06:47:18    来源:互联网

正文摘要:

淄博烧烤已经火了一阵了,各种人从不同地方去“赶烤”。诚恳说,我虽然以前去过淄博,但到现在还没有吃过淄博烧烤,不过通过全网,已经“吃过了”。淄博烧烤的出圈,让一些“冷静”的声音开始在发言,“为淄博烧烤泼泼冷水”啊、“淄博烧烤应该消消温”什么的。我是个小市民,我觉得只要在安全前提下,淄博烧烤是应该火也应该继续火下去的,没有必要非得人为去消温。人家淄博不都自己给自己的生意降温嘛,劝大家可以去周边地区烧烤。这样的胸襟,让人点赞,当然更加让人觉得必须要去淄博烤一烤,才对得起人家。淄博烧烤的食材谁在送?这是需要杜绝的,因为会严重挤兑淄博烧烤的严肃性;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相关资料图)

淄博烧烤已经火了一阵了,各种人从不同地方去“赶烤”。诚恳说,我虽然以前去过淄博,但到现在还没有吃过淄博烧烤,不过通过全网,已经“吃过了”。

淄博烧烤的出圈,让一些“冷静”的声音开始在发言,“为淄博烧烤泼泼冷水”啊、“淄博烧烤应该消消温”什么的。不错,我们是应该提醒,是应该注意,是应该冷静。但我觉得,更应该鼓励喝彩。

我是个小市民,我觉得只要在安全前提下,淄博烧烤是应该火也应该继续火下去的,没有必要非得人为去消温。

人家淄博不都自己给自己的生意降温嘛,劝大家可以去周边地区烧烤。这样的胸襟,让人点赞,当然更加让人觉得必须要去淄博烤一烤,才对得起人家。

如果山东都一片烧烤了,其实淄博更成功。民以食为天,人们都愿意不远千里“赶烤”吃个饱,难道这有啥毛病?

有人说会影响环保,我觉得也会;有人说会影响市容市貌,我觉得也会。但我觉得人们更需要一种开怀大笑,举杯撸串的热闹,也更需要找到一种不管是怀恋还是泄愤,不管是吐槽还是标榜的场地去相互看着对方为等一场烧烤而焦虑的莫名成就。

我觉得,所谓人间,其实就是要有烟火味。一座城市,不就是这样么?特别是疫情三年后,国内这样的一座城市以这样的方式拉动经济摇头摆尾的出圈,不就是体现了人们的需求么?没那需求,谁会花钱花时间的往哪地儿跑?

在不久前的一次线上论坛中,我说的内容是《中国人的流水席和摆地摊》,也扯了一下这个事情,当然什么时候整理下,也会把这文章给大家看。现在继续说烧烤。

所以,我认为淄博烧烤不会突然断崖似的生意减少,而且我认为会形成一个响亮的区域性品牌【淄博烧烤】,并且会品牌外溢,全国各地出现“淄博烧烤店”。

所以,我建议淄博政府应该迅速注册成立区域性公共品牌【淄博烧烤】,并统一区域标准,手握未来IP话语权。

我是个生意人,这个时候我经常在想,这样庞大的消费,淄博烧烤的食材供应来自何方?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多地方将有人站出来,声称淄博烧烤的食材来自他那地儿,这就是IP的作用和力量。

当然,我相信的确有人会以此闷声发了财。我没有吃过淄博烧烤,没有发言权,不知道淄博主要烤品是些什么。

看网上说“烤炉+小饼+小葱蘸料”,这是他们的灵魂“三件套”。首先莫名其妙的感觉这句话很顺口,不别扭。其实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广告语只要不别扭,如果还能让人感到亲切不生疏,就算成功了。

人家这句话,朴实无华顺理成章,感觉就是天天在你家门口玩耍,隔壁老王家那小儿子蹦出口的。

淄博烧烤的食材谁在送?成本如何?我想这都是市场会决定,但我更想说的是,一旦“淄博烧烤”区域性公共品牌建立,那么身后的食材供应,也将会是一种“淄博效应”的食物链。

我提出区域性公共品牌“淄博烧烤”,也提出一种全新的说法“淄博效应”。这是因为淄博烧烤已经超越了“烧烤本身”,带动了区域的旅游餐饮、交通食宿等等方面,当然更了不起的是带动了“山东流量”。

我是个老网民,我觉得淄博烧烤一夜成顶流,是并不偶然的。淄博不是突然才有烧烤的,淄博也不是突然才有这个地方的。淄博烧烤能成这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本身来说就是撬动了“流量”,分享了新媒体时代的红利。

有人说淄博烧烤是不可复制的,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是有必要,但没有必要去熬更守夜的苦想。如果能复制,那就不会成顶流了。

看过一些点赞量不低的短视频,以我接近专业的角度看,有些视频是在淄博之外拍摄好的。但是为何大家这样认真的点赞呢?是因为地址IP显示是淄博。

这就不得了,淄博这个地名,本身已经带有很强的流量了,人们借这个地名都要去打卡做一回“网红”,那么本身那些已经有些流量的“网红”加持,是不是更加的让淄博“越烤越火”?也会让自己更加“网红”?这样相得益彰的事情,不去淄博,去何方?

换个说法,您在淄博烧烤摊上随便拍个视频,跑到另外IP地址发出去,看看是啥效果?淄博已经自带流量,怎么复制?

您认为“赶烤”都是为了去吃烧烤么?不管是“赶烤”的,还是“正在烤”的,大家要的就是这种味儿,这种只能自己去领悟的“淄博味儿”,您在其他地方怎么吃,能有“那味儿”么?

淄博烧烤,已经从政府到民间,都自发地形成了一套“淄博流程”,现在又经过来自全国人民的反推动,在各个方面都会颇有经验。淄博烧烤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反哺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也在源源不断地向烧烤输送能量,彼此之间已经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当然,如果淄博烧烤不坚持原貌,也将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这几点:

一、烤着烤着,有的“烤点”开始吹拉弹唱莺歌燕舞,这倒不是说淄博烧烤人个个才艺了得,而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摊主会开始外来商业化,摊位会模式商业化,当然竞争会无序化,所以“烧烤会特色化”。随着烧烤会由“本地人”转变为“四面八方的人”来经验。由于资本的介入,淄博烧烤会开始“变色”,从而导致食客的失望。这是需要杜绝的,因为会严重挤兑淄博烧烤的严肃性;

二、 烧烤是本意,无奈有他因。烧烤会做得越来越“淄博”,但却随着人流量带来的其他工种会影响本业,比如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服务业带来的无良口碑等等。味儿还是那味儿,但在其过程中,总会些什么不顺心的事情,这就会影响淄博烧烤的天选之爱;

三、与淄博烧烤相关的“衍生品”琳琅满目地出现,为了打卡而打卡的“IP”群雄并起,在淄博找淄博,在淄博失去淄博的风格越来越脱离更多实际需求的事物出现。

我觉得,说了这样多,淄博是不是应该请我吃顿烧烤?

谁在给淄博烧烤送食材?

五一劳动节快乐!

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相关阅读:

实探淄博烧烤:一把串搅动一座城,“爆火”能变“长红”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山东淄博报道

“全国各地都在惦记我的工资。”一句网友的笑谈,形象地描述出当下各地文旅市场抢夺客源的现状。在这场“厮杀”中,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凭借烧烤“灵魂三件套”(小饼、烤炉加蘸料)杀出重围,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

3月初,一群大学生集体坐高铁去撸串的视频火爆全网,而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山东淄博。

此后的两个月里,这座三线城市凭借政府细致服务、商家诚信经营、市民实在好客,形成了游客自发推介、政府迅速反应、市民主动维护、网络高度曝光的城市营销良性闭环,让淄博烧烤热度不断。

疫情后第一个旅游超级黄金周——五一假期前,多个OTA平台均显示,淄博首次出现在热门高铁目的地、全国满房率前十城市榜单中,甚至直接拉动青岛、烟台等地的住宿和景区预订量。

创纪录的预订数据时刻提醒着淄博的城市管理者——这是一场硬仗。面对这场大考,他们的管理智慧和能力备受考验。

能否经受住考验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更关系淄博能否从“流量密码”中寻找到“城市长红”新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上淄博街头,实地探访多个人气打卡地,深入采访淄博文旅、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部门,试图寻找答案。

火了,彻底火了

凌晨4点,淄博张店区一烧烤店老板驱车出发,目的地是市郊的鲜肉批发市场。自3月初,淄博烧烤爆火出圈后,店里食客每日排队,食材进货量成倍增加,为了保证货源品质,每天的进货时间也往前提了一点。赶上周末备货量大时,老板还得“托关系”才能买到更多新鲜牛羊肉。

来不及和肉商多寒暄,行色匆匆的老板们纷纷装车离去。回到店里,全员齐上阵,切肉穿串。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当地穿串师傅每串手工费从3角涨至6角,甚至更高,还急需临时工前来“客串”。

同样,作为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的必备元素,小饼生产商一刻不得闲。位于“烧烤小饼镇”周村南郊镇的一家生产商5点准时开工,添设备、扩厂房,每天用掉五六吨面粉,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下午3时,不少烧烤店门前的马路就被排队等候的食客挤满。高峰期时,有人排队3个小时,却因店家肉炭售罄,抱憾离场。

随之,代排业务应运而生,在二手交易平台明码标价:0.5元每分钟。更有嗅觉敏锐的黄牛打起“烧烤号”的主意,一个号售价100元到200元。无奈之下,烧烤店老板不得不举着喇叭高喊:“我提前发号,不要买黄牛号,买了的找我来退钱。”

语毕,排队人群响起一阵叫好声。不少顾客为了打发时间,掏出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在定位和算法的加持下,“淄博烧烤”相关段子直接霸屏。队伍旁,数十名网络主播正在开启“烧烤盛况”直播间。

截至4月25日,抖音话题“淄博烧烤”的视频总播放量为102.8亿次,话题“淄博”播放量112亿次。小红书上“淄博烧烤”笔记已经超过96万条。微博上,两个月内淄博也霸榜了18次。

淄博烧烤,彻底火了。

这个“五一”不一样

多年来,位处山东中部的淄博是省内的交通中转站。作为传统型工业城市,淄博对于很多山东人来说,都不是旅游目的地的首选,更别提专程来淄博“城市游”。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时,遇到的几位济南、烟台市民均称,自己也是第一次到淄博。而多位淄博本地人对于家乡“网红旅游城市”的评价,也略显羞涩,连忙摆手说“其实也没啥,没有那么好”。

就连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严旭也没想到。一个月前,他还专程带着30多位淄博文旅人赶赴东营“市外抢客”。一个月后,他却开始为 “进淄赶烤”的游客太多而“发愁”。

“这个五一假期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一样。”严旭对《中国经济周刊》说,通过数据分析可见,3—4月游客目的较为单一,主要为烧烤而来,“90后”和“00后”的游客比例高达73.7%,大多只停留1~2天,甚至当天往返。而五一假期的游客多以家庭出游为主,老人小孩比例更高,这对淄博的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5天假期也让“淄博烧烤”产生更多溢出效应。客留时长增加,可直接拉动当地景区、博物馆、商圈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点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在淄博的强势引流下,山东成为今年五一热门的长线游目的地之一,原本就是热门目的地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城市,旺上加旺。

“很多家庭将淄博设为首站,随后也会到其他城市和景区游玩,来一场山东游。这对我们全域的旅游建设来说,都是考验。”严旭说。

全市备 “考”

在五一假期的众多考验中,住宿问题首当其冲。

“我们通过统计全市的星级酒店和民宿,粗略计算出,淄博市区共有6万多个床位,和目前计划五一到淄博的12万人游客数量,有一定差距。”严旭坦言,这12万人的统计还不包括“说走就走”的临时出行、自驾游等无法提前掌握的情况。

为了给游客做好服务保障,淄博各部门都在发力。

为了稳定住宿价格,4月22日,淄博市发改委和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4月23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对宾馆酒店客房价格实行涨价幅度控制措施。客房按3月1日至31日平均实际成交价格(包含线上、线下所有实际交易结算金额),上浮超过50%的,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对于景区和人流可能过于集中的地区,严旭表示,将会采取预约、刷身份证入场、分流等措施,保障假期游客的出行安全。

而为了保证五一假期淄博的旅游体验,当地各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和巡逻力度。

治安方面,淄博市公安局摸排梳理全市593家较大规模的夜市、烧烤摊、大排档。设置流动110处警车组,发生警情时实现就近快速处置。每日出动1000余名警力,确保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防警力全覆盖。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烧烤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

一位正在陶琉大观园值班的监管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目前,全市相关部门都在全力备“战”五一,即使周末和假期也不空岗。“你们放心玩,遇到问题随时找我们。”

记者注意到,当日正值周末,但在街头巷尾、市场、博物馆和烧烤店等地区,都出现了大量值班巡逻的公安、警察、保安、志愿者、监管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等,一位志愿者对记者透露,早在4月中下旬,所有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已经停休,全员“备战”,迎接五一。

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

公开资料显示,淄博去年的常住人口为470.6万人,而3月,该城市接待了超过480万名外地游客。记者翻阅离淄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费记录可见,人均花费约为300~400元。按照每人每天消费350元,停留两天估算,3月外地游客给淄博带来旅游收入33.6亿元。

“游客多肯定会影响到本地人生活,尤其像八大局附近的老年人,他们原来可以在家门口买菜,现在要去远点的地方了。对此,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感谢他们的付出,更感谢市民的谅解。”严旭对记者说。

4月20日,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媒体发布了《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倡议让利于客,倡议让路于客,倡议让景于客。更用大篇幅来感谢市民。其中写道:“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

在感谢信的最后,还附上了一个二维码,市民遇到任何问题,可以“码上说”,政府承诺“马上办”。

当被问到,会不会觉得游客多,生活被打扰?一位“80后”淄博妈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游客多能带动经济发展,淄博更好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即使为了孩子考虑,咱也得抓住这次好机会。”

更多淄博人用行动表态。他们有人给游客让桌,自己蹲地上吃烧烤;有司机主动给外地车让道;有人开私家车免费接送旅客往返火车站;还有餐馆老板为了让客人多尝几道特色菜,推出小份菜,“坐地降价”……不少淄博网友笑称,本地人过得很“卑微”,生怕坏了淄博的名声。

在众多淄博相关短视频的下面,一条留言被点赞最多——我看到了一座城市拼命抓住发展机会,很励志。

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淄博走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从当地政府、市民到游客,各类人群都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城市推介员。同时,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营,让人人都是发现者和传播者,尤其通过短视频,更加直观地将烧烤气氛的火热、市民好客的烟火气、政府服务的迅速反应等表达传递,让淄博烧烤产生了裂变式传播效果。

淄博 “稀罕”年轻人

对于淄博烧烤最初走红的起源,有一个流传最广的暖心故事。去年5月,山东大学12000多名学生来淄博隔离,其中近8000人被分配到临淄区。当地政府给学生们精心安排食宿,餐食更是变着花样地送。

送别前最后一餐,区政府竟然给学生们安排上了淄博烧烤,并约定来年春暖花开,欢迎大家带上朋友再来做客。于是才有了今年3月,大批大学生坐高铁跨城吃烧烤的热搜。

其实,淄博对年轻人的“稀罕”不仅在一顿烧烤上。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当时在学生离开时,淄博政府不仅送上了骨瓷保温杯当伴手礼,还在“离别礼物”中塞上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本“淄博人才金政50条”;一张可享受部分景区、公交优惠的淄博旅游年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淄博走访期间,分别在青年驿站、博物馆电子屏、景区服务台等明显处,发现了淄博人才引进的相关资料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淄博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陶琉名城、聊斋故里、工业名城、全域公园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这些城市名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N件套,希望大家能来到淄博,爱上淄博,留在淄博。”4月8日,淄博文旅局局长宋爱香在烧烤专列上推荐当地文旅资源时,也时刻不忘留住这群年轻人。

留人背后有深意。年轻人不仅代表活力,更是淄博产业转型的人才之源。

2022年8月,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人才是创新之源。要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人才延揽和培养,敢于投入、舍得投入,用足用好“人才金政50条”,综合运用股权激励、绩效工资、岗位晋升、人文关怀等手段感召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不仅喊话企业,马晓磊还主动出击营销城市,向大学生“种草”淄博。3月12日,淄博在北京开展引才活动时,他向北大、清华学子发出诚挚邀约。参与活动的清华北大学生只需要购买往返淄博的车票,其他吃住以及游玩等费用均由政府出资。

游玩是吸引人才的契机,真金白银才是留住人才的诚意。

记者了解到,目前淄博针对青年人才推出“淄博人才金政50条”“人才技能兴淄26条”等5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制定中专(中级工)人才支持、“中间人才”评价支持、“双落户”等创新性政策。综合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上,淄博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分别发放6万元、20万元、30万元、60万元补贴,普惠性支持标准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人才,均开启了“抢夺大战”,淄博能否用“一把串留住一批人”,从而带动一座城,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均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璇拍摄)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以上就是关于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X 关闭

安阳曹操墓将于2022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新网
为什么这次寒潮南方降雪这么明显?
时间·2021-12-29    来源·新华社
山西绛县6名失踪者全部遇难 当地:已立案调查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新网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