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信息:经济观察丨根治假冒央企不妨从破除“身份溢价”入手

2023-06-21 15:00:5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经济观察】

方大丰

6月以来,又有多家大型央企、国企发布声明,称被不法分子假冒企业名义行骗。这似乎表明,所谓“假冒央企的江湖从未消失”并非杞人忧天。


(资料图)

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的声明称,某App软件冒用该公司名义和伪造公司授权文件,通过非法投资平台,开展线上航运投资业务,该公司从未与任何主体合作或者授权任何主体开展此项业务。近日发布类似声明的央企还包括国铁集团、中国稀土、中国商飞等。

此次央企出面打假的对象多为App,不法分子借其盗用央企名头展开非法业务,更类似于网络诈骗,看起来是“假冒央企”招摇撞骗的一种新动向。

各界对“假冒央(国)企”问题的担忧由来已久且从未间断。今年早些时候,包括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国投集团等央企也都发表过澄清公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材料等手段,伪装成央企下属公司,开展诸如投资、合作、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等,舆论称之为“碰瓷”央企、国企。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遭受“碰瓷”的大户。这家于2021年5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后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发布打假声明。

假冒央企、国企乱象导致的危害一度令人触目惊心,被称为“经济毒瘤”。令人记忆深刻的案例有:中铁中基集团打着“中铁”的名号,在长达4年时间里以“伪私募产品”非法集资达80亿元,虽然最终这家围猎高净值人群的“假央企”被查处,但仍有1400余名投资者超过38亿元的损失无法挽回。

多年来,经过资产和业务清理、重组,重新洗牌后,98家央企按照国家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一揽子顶层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了组织架构和治理效能,有效化解了央企层级架构复杂、投资监管薄弱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三批挂靠和假冒央企的名单。人们普遍认为,挂靠或假冒央企子公司开展业务等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违规乱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然而,国企尤其是央企体量巨大,影响力广泛深远。市场上,“央(国)企情结”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这或是不断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思想温床”。现实情况一再表明,正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得假冒央企、国企的违法行为从未消失,手段不断翻新。

“央企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可以带来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好处。”业内人士注意到,在未被“澄清”或公开切割之前,个别“假央企”接触到的资源和项目都与真央企如出一辙。

正如有专家所言,央企之所以频频被 “碰瓷”,归根结底在于央企背后的信用和资源优势。种种迹象表明,“假冒央企”的重灾区,往往是一些资源更多向国企特别是央企倾斜的领域。可见,必须高度警惕“假冒央企”吃香背后的原因——扯大旗作虎皮,利用真央企的“身份优势”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根治假央企,不妨从破除央企的“身份溢价”入手,进一步推动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